宏观调控,定向精准创新有为
今年以来,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,宏观调控加强多重目标、多种政策、多项改革的统筹协调,经济运行缓中趋稳、稳中向好,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。围绕宏观调控的特点和方向,记者日前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。
记者:如何看待当前宏观调控的效果?
苏明:今年以来,宏观调控特点鲜明,在区间调控基础上适时加大定向调控力度,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,活力动力继续增强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,成绩得来殊为不易。宏观调控定向精准、创新有为。
以财政政策为例,一是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,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覆盖面,从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先后扩大到20万元以内和30万元以内;取消、停征12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,对小微企业免征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,降低失业保险费率1个百分点,这都对鼓励创新创业、激发市场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二是财政支出结构体现“定向”的特点,更加注重调结构、保民生。今年前七个月,财政部加快下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,目前已下达全年预算的95%。尽管财政增收难度加大,但教育、医疗、社保等民生支出仍保持较大幅度增长。三是财政政策加快创新脚步。600亿元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(PPP)模式的推广,都对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惠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记者:今年以来,全国居民收入增长保持“双快”,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于经济增速,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。民生领域的改革加快推进,从保障民生看,财政政策是如何发力的?
苏明:应该看到,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,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,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,强化预算执行管理,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。从数据看,1—8月累计,教育支出14782亿元,增长15.8%;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7335亿元,增长19.5%;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934亿元,增长21.7%。通过“兜底线”“补短板”,让更多百姓收获改革的“红利”。
记者:财政、货币、投资、产业等政策如何做好配合?
苏明:今年以来,宏观调控运用了多种手段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配合,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,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加快。从金融政策看,央行多次降准、降息,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,保持合理的流动性,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。通过融资担保、贷款风险分担补偿、创业投资带动银行信贷资金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融资结构在优化,企业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在下降。配合金融政策,投资政策、产业政策也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。从投资领域看,七大投资工程包相继推出,加快PPP项目落地。大力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教育文化、旅游健身、养老医疗,释放居民消费升级需求。应该说,宏观调控政策互相配合,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。
记者:下一步,如何做好区间调控、定向调控、适时预调微调?
苏明:宏观政策要稳、微观政策要活、社会政策要托底,这是一个总体思路。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,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,及时进行预调微调,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。从财政政策看,要通过加大降税清费力度、加快推广PPP模式、发挥好各类投资引导基金作用等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。随着营改增试点的推进、消费税改革的加快,以及资源税费改革方案的推出,财政政策将为稳增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