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
站内搜索:
 
产品目录
 
热门文章
 

为全国人大代表弱化“地方意识”叫好

很多跑两会的记者都有一个感觉,全国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和水平越来越高,讨论中有很多真知灼见。比如全国人大代表、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观点就很发人深省,他称“听任加杠杆去楼市库存将是灾难”:要更注重去杠杆降风险,绝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来促销售、去库存。“如果用加杠杆的方式去库存,跟中央精神是背道而驰的,会给经济带来巨大风险”。

这些声音都有一个共性,就是能突破地域视野的限制,不是从地方利益思考问题,而是站在国家全局的角度来看问题。黄奇帆是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这番见解的,但他没有只讨论跟重庆相关的话题,观点和角度没有受“重庆身份”的约束——没有把自己当成“重庆市市长”和“重庆代表”,而是一个“全国人大代表”,是在关注那些有着普遍性、涉及全局性、事关全国的问题。

弱化地方身份,强化“全国人大代表”意识,这种全国意识非常可贵。毕竟这是全国两会,不是地方两会,要更多关注那些关系全局、有着共性、事关每个人利益的国是。比如,习近平总书记在与黑龙江代表团座谈时关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,其实不仅来自东北的代表应关心这个话题,其他地方也应该关心。全国人大代表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谈到反恐问题时称,民众围剿暴恐分子场面令人感动——实际上,反恐不只是新疆的事,其他地方的代表也应该关注这个问题。还有,煤炭价格低迷不仅是山西的问题,湿地保护不仅是黑龙江的问题,水电开发不只是云南的问题,慈善立法涉及每个人每个地方,治堵治霾、财税改革、深化推进反腐更是共性问题,应该多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讨论这些普遍问题。

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的政治场所,无论是立法还是监督,本质上都是利益群体与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。来自地方的全国人大代表有合理的地方利益诉求很正常。但我注意到,有的地方代表团开会讨论问题时,一些代表的地方意识过强,说的多是本地的事,好像只是换了个地点开地方两会。当然,分组讨论,难免会带有地域特色。但既然是全国人大代表,就应该有更鲜明的“全国”意识,不要问自己从哪里来,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就应该融入“全国”舆论场中,超越地方局限站在全国视野看问题,为全局问题献计献策。

比如这一次代表要审议慈善法草案,这部重要法律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,关系到中国慈善能不能突破“缺乏信任感”这个心理障碍和发展痛点,关系到能不能激活沉睡的慈善热情并释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慈善红利——这不是哪个地方的事,不只是民政部长的事,而是全民的事。全国人大代表们应该多为这样的问题贡献智慧。

 

 

发布时间:2016-3-11 访问次数:1649